|
|
 |
C1 |
校园网络能满足“智慧校园”管理与教学需求,千兆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有独立或共享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所有教室和教学功能室提供100Mbps以上网络接口;无线覆盖主要教学场所,支持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等应用。 |
|
|
|
C2 |
校园网络应具备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上网行为审计等功能,保证网络安全畅通。学校信息系统达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一级或以上要求。 |
|
|
|
C4 |
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不小于8:1。图书借阅、门禁管理、考勤管理、学生自助服务等功能,并实现与辖市区及市平台数据融通。 |
|
|
|
C5 |
教室配备电子班牌,能与智能一卡通、校园网站互联互通,实现相关信息发布、交互等功能。学校主要公共服务区域(图书馆、活动室、行政楼等)配备相适应的电子屏,触控屏,发布或查询相关信息。 |
|
|
|
C6 |
我校建有建有自动录播教室一个,加入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平台。 |
|
|
|
C7 |
建有配置多块交互屏、最大班额数的移动终端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中心1至2个。 |
|
|
|
C8 |
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支持自动播放、循环播放、临时广播,支持任意分区控制和点对点播放。 |
|
|
|
C9 |
我校配有高清数字校园电视台一个,配置演播室、导播间、灯光系统。配备数字化摄录、采集、编辑、播出系统,实现了校内直播功能。 |
|
|
|
C10 |
配有与课程内容配套的特色功能实验室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特色环境(如探究实验、智能机器人、视听体验、动感操控、动漫创作、网络化学习生活、3D打印、创客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 |
|
|
|
C11 |
开展智慧教学研究,每周都有面向全校的教学研讨活动,每学年5月份面前全市举行美在新小教学节获奖,邀请专家把脉课堂,指导青年教师。 |
|
|
|
C12 |
C12.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有一定数量的实验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方式;智慧课堂学科全覆盖。 |
|
|
|
C13 |
注重教与学过程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实现教师教情、学生学情的及时精准反馈,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教学系统过程数据丰富。参加ACTS测试,及时收集学生的数据,用来改进教学。 |
|
|
|
C13.1 |
师生能充分应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镇江教育云平台和辖市区相关平台,开展教与学活动。 |
|
|
|
C14 |
在镇江教育云上为每位学生建立实名制网络空间,帮助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讨论、作业、考试、拓展等创新型开放学习。 |
|
|
|
C16 |
建有信息化教育应用环境的多元化课程资源,包括教案、学案、课堂教学实录、多媒体课件、评价资源、一师一优课、微课程及其它各类资源等,并整合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学科资源体系。 |
|
|
|
C17 |
建有基于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校本选修活动课程、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学校特色活动等主题活动资源,积极开发学生可参与互动的资源。 |
|
|
|
C18 |
建立教学资源的分享机制,共建共享试题和微课等学习素材、作业和教案,完善资源建设激励机制,使资源建设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
|
|
|
C19 |
建有适合学生阅读的电子图书:考拉阅读,数字图书馆各类资源每年应有更新,更新率与纸质图书更新率相匹配。 |
|
|
|
C20 |
图书馆里设有阅读机,供学生用移动终端下载阅读,终端与云对接。 |
|
|
|
C21 |
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的各种加工软件创作作品,并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自我测评等,形成智慧学习的新常态。 |
|
|
|
C22 |
近两年内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并获奖。 |
|
|
|
C23 |
学校门户网站内容丰富,板块设置合理,信息发布更新及时。支持校园信息系统的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提供单点登录服务;能将各种应用系统进行无缝集成。校内各网络空间、各应用系统要实现互联互通,并与市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及服务互联互通。 |
|
|
|
C24 |
利用镇江教育云平台实施在线办公、移动办公*;有教学管理、成绩与学分管理、图书与实验管理等各项应用系统。 |
|
|
|
C25 |
所有系统数据详实,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 |
|
|
|
C26 |
在镇江教育云上建立实名制教师网络空间,开展基于空间的备课、布置作业、答疑、成绩管理与分析、教研活动、培训学习、教学规划、教学评价、相互交流等活动。 |
|
|
|
C28 |
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强,能自觉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改革与发展的问题。管理者能应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
|
|
|
C29 |
教师理解智慧教育的理念,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善用技术教学,善用技术支持自身专业发展。 |
|
|
|
C30 |
教师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刊物上发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含市级)信息化相关比赛并获奖。 |
|
|
|
C31 |
为教师提供专题性素材、知识点学习(探究)工具、学科编辑工具等多种形式的备课支撑环境,能将资源库、题库有机集成,支持与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融合。具有备课结果的上传、浏览、查看、下载、统计、评价等功能。 |
|
|
|
C32 |
提供师生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多种教学互动活动的支撑环境。 |
|
|
|
C33 |
建有面向学校管理层,设置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能及时动态提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数据,能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动态数据支撑的平台。 |
|
|
|
C34 |
具有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功能,为教师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具有基于大数据的教师教学行为分析功能,为科学评定教师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
|
|
|
C35 |
提供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审批、过程管理、动态查询、成果管理与共享等全过程管理功能。学校每学期有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审批、过程管理、动态查询、成果管理与共享等全过程管理功能。 |
|
|
|
C36 |
有效利用镇江教育云教师研修平台,开展互动教研和校本培训。学校能有效利用镇江教育云教师研修平台,开展互动教研和校本培训。 |
|
|
|
C37 |
我校建有一套智能校园安防系统,与区域行政部门数据同步,与当地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联网。安防系统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电子巡更、访客管理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
|
|
|
C38 |
我校在校园管理上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对饮用水、生活用水、路灯等进行智能化控制。校园、食堂监控采用网络控制,并配备有云台,实现远程化管理。 |
|
|
|
C39 |
利用镇江教育云提供的专用APP或微信关注等实现智能手机的免费接收信息,进行有效的家校互通,包括交流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等。 |
|
|
|
C40 |
提供校内外科学、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信息发布功能。定期开展科学、文化、艺术、社会等课外活动,并发表相关报道或文章。 |
|
|
|
C41 |
有“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项职能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设有专职负责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处,人员不少于两人;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与保障队伍;有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项目团队。 |
|
|
|
C42 |
把“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方案具体可行。 |
|
|
|
C43 |
近两年市级及以上立项信息化专项科研课题不少于1个,进行了开题论证,取得阶段性成果。 |
|
|
|
C44 |
有完备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管理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 |
|
|
|
C45 |
我校每年能保障“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运维的相关经费,如网络维护费、设备维修费、设备添置费等。并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 |
|
|
|
C46 |
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创新机制,以保障“智慧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
|
|
|
|
 |
|